這些外籍醫護人員,他們與中國人民一起,經受了戰爭的煎熬和磨練,在艱苦的環境中度過了6年血與火的歲月。 楊雲 攝為支持中國抗戰,來自英國的高田宜醫生不幸永遠長眠在中國貴州的土地上。 楊雲 攝
  中新網貴陽9月18日電 題:塵封在抗戰歷史里的外籍援華醫生
  作者 楊雲
  “1939年,支持中國抗戰的外籍醫生陸續從重慶來到了貴陽,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林可勝總隊長熱情地歡迎了他們,並根據各自的專長和技術水平安排了他們的工作。”在貴陽市東郊圖雲關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部舊址,中國紅十字運動專家戴斌武向記者介紹道。
  根據貴陽市檔案館保存的檔案材料(包括辦理護照的名單、任命書和工資檔冊),可以確定在貴陽的外籍醫生共有26人。這批醫生有波蘭人、德國人、奧地利人、羅馬尼亞人,還有保加利亞人、匈牙利人、捷克人和前蘇聯人。
  戴斌武介紹,“他們同中國醫生一樣,每人發一套粗布的藍色紅十字會制服,冬天加一件棉大衣。不同的是,他們頭上戴的是船形帽。從保存下來的工資冊可知,他們的待遇是菲薄的,初來時大部分人的薪金都只有120元,月薪200元的不到三分之一。”
  “這些外籍醫護人員,他們與中國人民一起,經受了戰爭的煎熬和磨練,在艱苦的環境中度過了6年血與火的歲月。”戴斌武講述,在6年時間里,外籍醫護人員不計個人得失,忍受著低微的待遇。他們學中國人拿筷子,吃糙米飯。他們住在茅草屋裡,沒有洗澡間和廁所,蒼蠅、蚊子、老鼠使他們經常不能入睡。“儘管外籍醫護人員在中國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,但他們堅持醫學良心,堅持在紅十字旗幟下工作,為中國抗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。”戴斌武說。
  外籍醫生們漸漸與中國的醫務人員、傷病員打成一片,同唱抗日歌曲,一起圍著篝火跳舞,還常常組織打球、爬山等活動。休假的時候,他們也互相約著逛貴陽。“貴陽是一個還保留著許多老中國色彩的城市,城裡的生活無疑還是有平和氣氛的。”外籍醫生富華德後來在他的《起來》一書中寫道。
  戰時的貴陽是中國戰區名副其實的醫療救護中心。戴斌武介紹,“外籍醫生們以貴陽為中心到西南各地巡察和醫療。”一次,巡診廣西的醫務隊剛渡過紅水河就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。炸彈就落在他們附近,貝爾等幾個外國醫生鎮定地搶救傷員,面對日本飛機轟炸他們說“我們到中國來就是為了工作,我們希望我們的事業和你們的事業都獲得成功。”
  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在貴陽開設了兩個診療所,波蘭醫生戎格曼、甘理安、甘曼妮,羅馬尼亞醫生柯讓道、柯芝蘭等人都先後在這裡服務過。由於條件艱苦,他們自己著手改進醫療條件,貴陽竹子多,他們因地制宜地用竹子搭起工作台,用竹子編成擔架,以竹夾、竹碗代替某些手術器械,還研製出木板夾板、竹板夾板。
  1941年日軍在湖南常德投擲鼠疫細菌彈,肯德等外籍醫師立即從貴陽奔赴現場,冒著生命危險,開棺驗屍,確定鼠疫在常德流行,並與第六戰區長官署軍醫處商討防疫綱要,論及管理、預防、隔離、檢疫、治療、宣傳、器材等事項,經過努力,撲滅了鼠疫,同時肯德利用新聞媒體,向世界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。在與細菌戰作鬥爭中,外籍醫生柯芝蘭因參加防疫,受到感染,不幸在昆明去世。為支持中國抗戰,來自英國的高田宜醫生不幸永遠長眠在中國貴州的土地上。
  娶了中國妻子的甘揚道獲得了保加利亞政府授予的“共和國勛章”,1983年,他攜妻子訪問了中國,向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捐贈了一批珍貴的抗戰歷史照片。“1989年11月,甘揚道夫婦再次訪問中國,和大兒子甘保中來到貴陽,在圖雲關尋找當年的抗戰記憶。”戴斌武告訴記者。
  據瞭解,外籍醫護人員不僅在中國戰區協助救護總隊從事戰地救護,而且遠赴印緬參與盟軍戰地救護工作,他們一直戰鬥在最前沿,直至取得最後勝利。(完)  (原標題:塵封在抗戰歷史里的外籍援華醫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bsoq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